净利润的含义及利润计算方法
利润是资本的生命,而且能够加快商品生产侧面的提高一些生产的效率并且利润还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净利润的含义及利润计算方法解析,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什么是净利润
净利润(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取决因素
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费用。
企业的所得税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税率愈高,净利润就愈少。我国现在有两种所得税率,一是一般企业25%的所得税率,即利润总额中的25%要作为税收上交国家财政;另外就是对三资企业和部分高科技企业采用的优惠税率,所得税率为15%。当企业的经营条件相当时,所得税率较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要好一些。
举例说明:如一家电器商店,一年的营业收入为4000万元,总共进了2万台家用电器,平均每台家用电器的平均进价为1500元,员工一年的工资100万元,房屋租赁等开支为400万元,营业税率为3%,则这家电器商店一年的总成本为:
总成本=家用电器的总进价+员工工资+房屋租赁费用=2×1500+100+400=3500(万元);
营业税=营业额×营业税率=4000×3%=120(万元);
则这家电器商店的利润总额为: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营业税;
=4000-3500-120=380(万元) 当所得税率为25%时,其净利润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380×25%=95(万元);
净利润=380-95=285(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税是应纳税所得乘以税率,但应纳税所得有时候并不等于会计利润有调整项目。
税后利润(即净利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净利润是获得投资回报大小的基本因素,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净利润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同时,净利润也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管理绩效以至偿债能力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个反映和分析企业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指标。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利润的计算公式:
1、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2、利润总额=营业内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对于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利润计算公式来说的话就是:利润=产品卖价-产品进价。利润的意义就是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之后的余额就叫做利润,利润还是企业家的经营成果,也是企业或者是单位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并且还是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
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
毛利润都是正数金额,而净利润有可能是负数金额且大部分时候毛利润金额高于净利润金额,营业收入减去所销售产品的成本价就是毛利润。在经营活动中,以毛利润的利润率最高。
1、纯利润是毛收入减去各项指出后剩下的收入,这个各项支出包括,折旧、提留、福利、股息、利息等一切支出,当然特殊的账目有其特定算法。比如不可回收账目,这样的的算是少数,可以不予计算.
2、毛利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只减主营业务成本,看主要经营项目的盈利水平。净利是全部损益的税后利润,看真正赚钱是多少。毛利润=收入-成本,净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所以两者差的一般是费用纯利润是要计算在内的,毛利不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