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都热衷于找搭子

| 晓晴

搭子社交,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指的是两个没有关系的人做一些需要通过搭档合作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年轻人都热衷于找搭子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为什么年轻人都热衷于找搭子

为什么年轻人都热衷于找搭子

首先,这是一种较低成本的社交模式。在不少年轻人看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耗费了大量精力,自己已无心再去经营更多的亲密关系。此时,一个好“搭子”的出现既满足了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社交需求,又能在情感上保持相对独立。例如,在一些基于观影、看球等兴趣爱好建立的“搭子”中,人们甚至不用见面或者先去了解对方的性别、职业等,只需要在微信上留个言就能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隔屏分享、吐槽。之后,大家又可以重新回归各自的工作生活,互不打扰。这种相对松散的关系和“边界感”也是让许多年轻人感觉舒服的原因。

其次,“搭子”可以看作是一种“精准陪伴”。当下,随着汉服、潮玩、剧本杀等各类小众文化在互联网频频“出圈”,喜欢尝鲜的年轻群体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二志同道合的“搭子”陪伴,分享交换信息,自然快乐加倍。基于此,年轻人的垂类交友需求也产生了商业价值。可以看到,近年来,不少社交软件都把基于兴趣爱好和共同需求的垂类社交作为创新研发的主攻方向,为年轻人组建各类兴趣社群,提供结识更多“有趣灵魂”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在寻求“搭子”时,其实并不止于找到同伴、缓解孤独,而是把它看作一块让个体融入更广阔社会的“敲门砖”。

再有,在学习、运动、求职等需要自律、耐心的场景中,“搭子”也能起到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作用,让彼此在遇到困难时多一份坚持,在朝着目标努力时多一份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在给“搭子”打上“松弛感”“无负担”“浅社交”等标签时,不应忽略“找搭子”本质上还是在建立一种人际关系,需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而要想“搭”得长久,仍需真诚付出、守约互信、理解支持等。毕竟,人与人交往中需要付出的真情实意是没有替代品的。以真诚的态度拥抱“搭子式友谊”,会让我们赢得更愉悦的生活,迎来更好的自己。

还须提醒的是,现实中,“搭子”也可能成为亲密关系的起点,“搭子式友谊”可能升华为闺蜜、恋人等更亲密的关系,彼时,任何一方都应多一些理性和审慎,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72.6%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

80后公务员彭涛今年春节在社交软件上寻找到“搭子”,一起开车去了云南芒市、瑞丽和巍山古城。

调查中,7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生活里有“搭子”,20.0%的青年表示还没有,有需要会找,7.4%的青年表示没有,也不会去找。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苏泽霖特别喜欢逛公园,本来跟室友约好每周一块儿去,但是后来室友有自己的事情,她就只能找“搭子”。“逛公园的时候我喜欢让别人帮我拍照,所以就在社交账号上发了一篇帖子,找跟我年纪差不多、会拍照的女生,研究生或者大学生都可以,空闲时间大家一块儿去逛逛北京的公园,互相拍照。最后找到两个合适的‘搭子’,玩得挺好。现在如果有空的话,我们每周都会出去一次。”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觉得,年轻人都有交友的欲望,“搭子社交”是新时代交友方式多元化的体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依赖技术的进步,网络上的弱连接很容易建立,年轻人尤其是单身的年轻人会热衷找“搭子”。

调查中,大家主要有饭搭子(52.9%)、运动搭子(43.4%)、旅游搭子(37.7%)、学习搭子(34.2%)、游戏搭子(31.1%),其他还有:遛娃搭子(22.4%),团购、凑单、逛街等购物搭子(24.8%),观影、追剧搭子(19.9%),露营、野餐等户外搭子(17.1%),上厕所、打水等校园生活搭子(8.6%)。

“我之前有个一起学习英语的‘搭子’,我俩都作英文演讲,需要事先练一练,就决定抽出空闲时间一起演练。”苏泽霖跟自己的学习“搭子”从上个学期一直搭到现在,每周差不多有三四天会见面练习。

在找“搭子”的过程中,大家通常会考虑兴趣爱好(70.1%)、道德品质(60.8%)、节奏是否合拍(48.5%)、消费观念(46.5%)、性格魅力(43.7%)等。

电子科技大学女研究生刘雨萌觉得女性“搭子”比较好,安全系数比较高,同时找“搭子”性格也很重要,要找好相处、方便沟通的人。“我对生活卫生习惯、位置距离、空闲时间等很看重。因为找‘搭子’是希望可以线下一起做一些事情,如果离得太远,时间成本就比较高,有点划不来。”

“首先肯定要找同城的人,其次就是兴趣爱好是否一致,对方是否有较多的空闲时间,第三就是性格要随和。”彭涛之前约过电影“搭子”,“本来想一起看电影,但见到那个人之后,发现对方抽烟,看完一次电影之后就没有再聊过了”。

此外,时间是否充裕(34.2%)、外貌颜值(29.5%)、是否能提供帮助(15.3%)也是大家找“搭子”时会考虑的因素。

68.9%受访青年认为找“搭子”是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

刘雨萌觉得,“搭子社交”是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交方式,会收获很多新鲜、独特的体验。她建议,由于对“搭子”一开始并不了解,所以期望不要太高,这样失望的概率也比较小。不过她也感觉,“搭子”属于一种浅层的社交,如果不主动维系的话,很容易断开联系。

对于“搭子”社交,68.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53.7%的青年认为是一种高效的人际交往乃至学习生活方式。

迟毓凯说,我们在手机上消耗了太多时间,但是刷手机和生活中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交往还是有区别,在手机上玩游戏也好,交友也好,看视频也好,当你抽离出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比较空的感觉,所以人是需要去进行线下交往的。现在很多人的好朋友可能只有几个,又远在不同的地方,这种情况下需要满足生活中的需求,“搭子”这种交友方式很合适,是对当下人际交往的补充和丰富。

苏泽霖发现,“搭子”也在慢慢成为一种新兴的“脱单”方式,男生会找女生“搭子”,女生会找男生“搭子”,相处的过程和相亲差不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不要被骗。”

“线下深度交友需要大量时间陪伴,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比较难以建立这种深度的交往关系,这种情况下出现‘搭子社交’,我觉得是好事。”迟毓凯认为,应该允许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交友方式,不断有新的形式出现,社会才更有活力。年轻人应该去尝试各种可能。

“但如果一个人所有的社交都是‘搭子’这种形式,也是不合适的。人必须有深度的人际交往,必须有可托付的亲密伙伴。比如生病住院了,手术要全麻,这个时候你要把自己的身份信息和银行账号等交给一个人,你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这就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交往,需要彼此信得过。”迟毓凯说,这种有质量的人际交往,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调查中,49.3%的青年认为“搭子社交”可能导致缺乏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意识与情感能力,45.8%的青年认为“搭子社交”不仅能够互相帮助,共同实现需求,还可能转化为亲密关系。

“当我们在寻找‘搭子’的时候,我觉得是在探寻自己最没有获得成长的那个地方。比如我在和我的两个‘搭子’聊天时,我会下意识拿他们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想如果是我,处在那样的情境里会怎么样。”苏泽霖说,“搭子社交”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我探寻的方式。

“搭子”能成为好朋友吗?苏泽霖认为,两个人处成朋友需要很长时间的相互考察,共同经历一些事情。但是“搭子”就比较简单,纯粹是为了一起做某件事情而聚在一起。所以“想要从‘搭子’过渡到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我有一个打球‘搭子’,平常基本不怎么聊天,纯打球,这就只能算是‘搭子’。如果在打球过程中我们相处愉快,也聊点其他的,慢慢就会从‘搭子’向朋友的方向发展。”彭涛说,“搭子”可以成为结交朋友的一个契机,但也不要对成为朋友抱太大的期望,只能随缘。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7.9%,90后占49.9%,80后占22.2%。

1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