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
中国天眼可用于从星际尘埃中发现生命存在的线索,对于探索外星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记者齐芳、崔兴毅)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近期利用中国天眼,对微类星体GRS 1915+105开展了高时间精度的长期观测,发现该星体的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周期约为0.2秒。
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为了揭开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的神秘面纱,2020年至2022年,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GRS 1915+105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和偏振监测。
这是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该成果由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牵头完成,于北京时间7月27日在《自然》发表。
中国天眼是什么
FAST是“中国天眼”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全称是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是建在贵州省黔南州大窝凼的天文大科学装置。
它接收信号的面积约等于30个标准足球场,如果装满茅台酒足够全世界75亿人每人分4瓶,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它的反射面由4450面平均边长11米的三角形铝合金面板组成,每个面板又由100个小三角形面板拼接而成,通过2250根下拉索和2250个促动器实现面板的指向和主动变形,可以在观测方向上形成瞬时的抛物面汇聚电磁波,通过面板改正球差,实现望远镜的宽频带和全偏振功能。
这样特殊的设计,极大地减轻了馈源支撑系统的重量,对比阿雷西博望远镜升级后高达2000多吨的馈源支撑系统,“中国天眼”的“眼珠”仅有30余吨,运行非常灵活。
“中国天眼”的的建设目标
1、 FAST有能力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重现宇宙早期图像。
2、 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建立脉冲星计时阵,参与未来脉冲星自主导航和引力波探测。
3、 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
4、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检测微弱空间信号。
5、 参与地外文明搜寻。
6、 参与子午链工程,提高非相干散射雷达双机系统性能。
7 、将深空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外缘行星,将卫星数据接收能力提高100倍。
中国天眼面积有多大
中国天眼的直径为500米,从而得出中国天眼的面积为196350平方米,边框1.5千米,工程投资约6.67亿人民币。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被誉为“中国天眼”,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FAST望远镜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1、成为探索宇宙的“世界舞台”
FAST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2、中国天眼”促进了重工业生产制造业发展
FAST整个索驱动设备屏蔽的要求,达到了国际D级的最高标准,尤其馈源舱要求已经突破了D级。能够达到这些标准,是每个制造商,每个科技工作者,每个安装师、调试员的努力付出才得以保障的。能够发有的技术还申请了相关的专利。